Vol.29 - 属于自由的那部分
Hi,这里是 2023 年第 5 篇 journal 每篇 journal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想法 1
定一个量化的目标,是一个困难而正确的事情。
从前我制定工作计划或者 OKR,总是非常抽象而宽泛,虽然可以列出一些要做的事项计划,但却无法给出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制定 xx 标准,提升效率」、「采用 xx 手段,优化代码包大小占用」、「优化 xx 路径,提高转化率」……这些都没错,但都还差一点。
反思了一下原因,之所以觉得难而正确,是因为以下几点:
- 对要做的事情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计划,没有更细致地去调研和分析其收益。调研和分析是更有难度,更费功夫的,而之前会有一种想法:既然做这些是正确的事情,那么着手去做就可以了,收益自然会在做完以后体现。再花大力气去做这些调研,ROI 不高。但其实提前衡量收益,反而是能够评估做这件事的 ROI 的重要手段,能够帮自己更好地安排工作的优先级。如果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其他同事的协助(或者得到来自老板的支持),需要广泛对齐优先级,那么提前衡量预期收益就更为重要了。并且,有些前置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 不敢给出可量化的目标,怕完不成。但其实这个是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OKR 本身就是需要稍微激进一些的,没有完成不代表工作做得不好。复盘时认真想一想没有完成的原因就可以了。
- 有一些事情,没想好怎么去衡量收益。例如没有找到好的指标去反映效率的提升。这需要从其他团队角色多多学习,看看其他角色的同事是如何做收益衡量的,效率的提升就可以参考 PMO 给出的指标。
想法 2
我算是一个比较爱折腾的人,工作流和内容发布的流程也一直在变化。最近有两个痛点:
- 内容不是本地化优先,始终感觉不太放心。原来的博客写在 Github Page 上,使用七牛云当图床。后来博客迁到了 Notion 的方案,虽然文章可以比较顺畅地迁移过来,但七牛云的图片链接早已过期,无法正常显示。虽然后面经过一些折腾,把七牛云的图片都下载到本地了,但这还是让我对本地优先有了一些诉求。后面还有可能再迁移到别的平台,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数据安全的工作流方案。
- 写作和排版从来不是 Notion 的强项。Notion 的强项是在线协同,是数据库,是零代码建站,但排版效果只能说是勉强能看,写作体验也是一言难尽。
经过一番比较以后,入手了 Typora。它是一个老牌的编辑器,字体和主题养眼,有禅模式、专注模式、打字机模式等,写作体验非常舒服;对 Markdown 语法支持得很好,所见即所得;支持自定义图床,可以在导入图片的时候自动备份本地,同时也能一键上传指定图床。我用了 Github 做图床,搭配 iCloud 做 Markdown 文件的备份,写作和数据完全在本地,完成写作后再发布到各个平台,整个流程也不算麻烦。
想法 3
梳理自己的订阅列表,才发现虽然当时都觉得是小的开销,其实如果全部开通的话,一年下来能达到 3000 出头。尤其是一些国外的服务,比如 Notion、Netflix、PSN 等等,开通的时候是美元单位,$9.9/Month 的价格很具有迷惑性,看起来觉得很便宜,但一年就是近 1000 了。
衡量了一下使用情况,有一些决定不再续费了,也算是一种消费降级吧。
摘录 1
如果我被石头绊了一跤,就爬起来自己再摔一跤,然后拍拍屁股继续走路。这样一来就显出了石头的可笑。在接下来的几十万年里,它将孤独地反省到自己施与人的痛苦是那么地毫无必要和微不足道。最后它会成佛,学会善待这个世界。 —— 《我在北京送快递》
本周两则摘录来自《我在北京送快递》。最近两周看完了这本书,这是一位有些社恐,但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快递员记述自己工作经历和观察的书。
读完感觉作者对生活、对世界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或许也是这份敏感让作者不善于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在单调乏味的岗位上总是能够体察到耐人寻味的细节,用朴素的善意去揣摩,再用精准的文字去捕捉。这些细节也能让人从一个小切口中,得以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在细微处着墨,就足以打动人了。
摘录 2
不能通过写作谋生,对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写作于我的意义因此变得更加个人、重要、特别和纯粹。虽然我写得不多,但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我生活的另外部分,属于自由的那部分。——《我在北京送快递》
读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时常在脑海里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我能以什么为生?
写代码固然是我喜欢的,也是我目前的营生,但自从以此为工作后,已经变得不自由。但如果我要选择一个副业的话,写代码大概率仍然是我的第一选择。
绘画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并没有认真去学习,常常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去对待,因此自然没有什么成果。或许我要以绘画谋生的话,绘画之于我就会慢慢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写作也是我喜欢的,这似乎能让我感受到,我也有属于我的个人、重要、纯粹的事情,属于自由的那部分。这或许也是我目前在坚持写作的唯一原因。
名词
- 安迪-比尔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原话为「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这里的 Andy 代表英特尔前 CEO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而比尔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英特尔处理器按照摩尔定律的规律,每十八个月性能翻一番。但与此同时,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升级,把绝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的处理器性能吃干抹净,促进新硬件的消费,给硬件厂商带来利润,从而促进整个 IT 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