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变量

Vol.28 - 「大病」初愈

Hi,这里是 2023 年第 4 篇 journal 每篇 journal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想法 1

疫情时,刷到过一个视频,想象疫情宣布结束时的场景:各大组织发言人广而告之,新闻头条滚动刷屏。大街上锣鼓喧天,人们摘掉口罩,在街道上欢呼雀跃,喜极而泣。

然而,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却似乎是一个更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

地铁上不戴口罩的人群比例在缓慢地增加。我们逐渐重新习惯了想去哪就去哪的自由生活。某地的核酸检测亭被改造成了阅读室。健康码好像变成了一个非常遥远的古董事物……

五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条新闻只占据了很小的篇幅,并很快消失在茫茫的信息流中。

盛夏又至,走在烈日下,恍惚间还能回忆起去年在同样的烈日下排队捅喉咙的场景。

就好像是生了一场大病,病来时如山崩海裂,病去却仿若抽丝。

但还是有非常多的时刻,真正提醒着我那个特殊时代的终结,提醒我自由的可贵。

去了鸟巢,感受被年轻人占据的广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虽然没有抢到票进场,但在视频里刷了无数遍场内跟唱的小保安,和场外毫不逊色的大合唱。

晚上的奥林匹克大道,各种自发组织的市民活动,唱歌跳舞扭秧歌,每个人脸上都喜气盈盈,充满笑意。

还有最近刷屏的只身闯入足球场中飞奔,和梅西拥抱,和大马丁击掌的小伙子。大家对他也是足够的宽容,他仿佛变成了我们的替身,跑出了我们渴求的逾矩的快乐和自由。

虽然并不是亲身经历着这些事件,但很容易感同身受到热泪盈眶。或许可以认为是「大病」初愈后的脆弱吧。

想法 2

最近在承担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发现自己前期对复杂项目的决策方法是有问题的,因此也更注意观察其他项目是如何做决策的。有一些关于决策方法和流程的体会:

  1. 抓主线:定下来大的基本原则。这一步不考虑成本,只考虑理想状态下最合理最正确的做法。
  2.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成本和方案的判断。由于时间或成本上的限制,一定会有细节需要有取舍,抓大放小。至于抓哪些,放哪些,经过调研以后,用数据说话。
  3. 不要轻易下结论,该讨论就组织讨论,再给出一个确信的结论。来回摇摆的结论就像朝令夕改一样,会损害你的职场信用。

想法 3

之前在工作中经常会感受到 deadline 并不那么有效:可能是自己的 deadline 经常有延期的风险,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也可能是别的同事的 deadline 出现问题,但自己又不好意思经常去催。

思考了一下,这些是因为 deadline 没有实际产生足够的压力。如何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让 deadline 转变为压力?自己观察有以下两种可以尝试:

  1. 让其他后续的任务依赖于这个 deadline,让它变成全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流程的串联带来压力(我不在这个 deadline 完成,后面其他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2. 在更大范围(譬如项目群里)提前周知这个 deadline,由更广泛的监督带来压力。「没有天生的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者」。

这两种方式都是靠别的力量(流程或组织)来推动 deadline 的完成,自然也避免了个人在其中扮演的尴尬角色。

摘录 1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 杨涟《狱中血书》

最近在读《明朝那些事儿》,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东林党。杨涟作为东林领袖,在被阉党迫害至死之前,写下血书,含笑就义,不负“忠烈”之名。

摘录 2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 袁崇焕《临刑口占明》

同样是《明朝那些事儿》,袁崇焕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我认为在被凌迟处决之前的这首绝命诗,足以证明他是个英雄。

杨继盛、杨涟、袁崇焕,这些历史上的铮铮铁骨,舍生取义的事迹,能够激励后人在各种生死关头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或许就是历史和榜样的力量。

名词

cherry-picking

之前一直认为这是只用于 git 中的词组,但上次看到一篇文章,看到了 cherry-pick 的另外的用法:在一组事物或人当中 “择优挑选,捡最好的挑”,通常略带贬义(自私的含义)。

「You can’t just cherry-pick what you want.」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