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4 - 回到 2019
Hi,这里是 2022 年第 18 篇 journal,总第 24 篇 每篇 journal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大家圣诞快乐🎄
想法 1
随着疫情政策的突然放开,在这三年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习惯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它们的价值,这时我才突然发现,似乎已经失去了回到 2019 年的能力。
出门之前,会下意识地想自己核酸几天了,能不能拥有出行的自由,仿佛是变成了思想上的一种无形的枷锁。
进商场大门后,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扫码,惊觉自己核酸已经 20 多天了。这时抬头才发现,门口已经没有保安虎视眈眈地等着你出示核酸了。
屏幕上的小组件推送出往年的一张照片,是北京的地铁上。看到的时候感觉哪里不对,细细一想原来是在奇怪:“为什么这些人都不戴口罩啊?”
或许现在奥密克戎的感染浪潮是黎明前的黑暗,如果我们习惯了黑暗,看到第一束光的时候,难免还是会下意识眯一下眼。但片刻之后,当我们再睁开眼,应该就能迎接旧日的风景了吧。
想法 2
最近,Midjourney 和 chatGPT 等等 AI 技术被用来创作图像、文本和电影剧本,它们让人们有机会利用人工智能来获得令人惊叹的结果。
例如 Midjourney 是最近非常流行的 AI 作画工具,在 discord 频道里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自然语言来生成不同风格的精美画作。下面两张图就是我用 Midjourney 创作的,一幅图是描绘了我想象中小猫咪的梦境,里面有无数的毛线球,有广阔的草坪。另一幅是为博客名「随机变量」作的 logo。
近年来,AI 绘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个革命性的技术允许艺术家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创作画作,AI 也能够发掘出更多的艺术机会。AI 绘画让艺术家们能够更自由地探索不同的风格,且更不易受到限制。从最初一小部分人使用的 Disco Diffusion,再到现在的 Midjourney 将绘图的质量和门槛简化到极致,可以看到 AI 创作工具是如何逐渐变得平民化的。
现在甚至 Notion、Craft 等等写作工具,也开始引入 AI 来协助创作。这周我的 Notion AI 终于排到了,简单试了一下,有点儿废话文学,识别也不太准确,离 ChatGPT 感觉还差很远。这段文字里有一些就是 Notion AI 生成的,应该还是挺明显的吧 😂
虽然目前这些技术还只是在一小部分圈子里经常露面,但我也相信最终会以一种效率、上手门槛和质量都更加平衡的应用形态得到普及。
想法 3
前几周赶在第一波变🐑,但好在恢复得快,一周左右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于是上周结束了今年时长最长的居家办公,开始正常去办公室办公。居家办公一时挺爽,但时间长了总感觉哪里不得劲,并且特别容易累。直到现在恢复了正常的通勤,才发觉规律性的工作和生活的切换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尤其在我司这种在家也不能摸鱼的工作环境中,居家办公很容易导致每个人的频率不一致,同时又要调整每个人的工作齿轮来尽量保证效率。每天很多的精力都花在了这种无形的消耗上,所以心力交瘁也不奇怪了。
所以,除非是有了相对更独立和自由的工作,否则还是大家步调一致才能更省心。
摘录 1
我龙傲天要誓死守护刘波儿! —— 《一年一度戏剧大赛·2》
一喜第二季口碑相比第一季差了不少,我看的过程中也感觉不少作品尬到不行。但「少爷和我」算是第二季中找到的宝藏了,甚至放到第一季也会非常出彩的程度。鑫仔和张哲华两个人站在台上,一个有着接地气的憨态,一个有着故作的骄矜,这种搭档就如上一季的逐梦亚军和皓史成双,1+1>2,本身就满是笑点了。
但还是很怀念第一季的逐梦亚军和皓史成双啊!在第二季中,也有师兄师姐帮忙的环节,只可惜实在是有心无力,王皓和史策拆分开来与第二季的演员组队,便失去了大半灵气;蒋龙参与的表演,甚至连正式节目都没能上,只能被剪一个花絮。
内容行业真是一个尤其需要灵气和打磨的行业,但本季很多的演员都给人急于求成的印象,于是节目也显得用力过猛。大浪淘沙和竭泽而渔,可能是这个节目目前最大的困境吧。
摘录 2
你如果觉得统治香港不容易,那就来统治中国试试。 —— 《邓小平时代》
因为怕被阉割,所以特意从 Z-Library 下载的《邓小平时代》,而没有从微信读书直接阅读。但这本书似乎竟成了我从 Z-Library 上下载的最后一本书了。
R.I.P Z-Library。
名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