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变量

Vol.23 - 恋旧的人

Hi,这里是 2022 年第 17 篇 journal 每篇 journal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想法 1

养过猫的人应该都知道,给猫换新家、换环境,甚至换粮食,都要遵循逐步替换的原则,先让猫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猫熟悉的旧事物、旧气味、旧粮食。

这次搬家,虽然下定决心断舍离,但也体会到人有一种相似的情感:在变化和陌生中抓紧一些不变的熟悉的东西,仿佛像一根救命稻草。

或许是人。有一句话说,和爱人在一起,在哪里都是家。人的陪伴无疑是穿越陌生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支撑。

或许是物。带着旧触感的床单,每天用顺手的一个杯子。总得留着点儿什么,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提醒自己过去的旧时光。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刚毕业,自己刚从集体生活中脱离出来的不安和不适应感,似乎总想跳回原来的环境中。但慢慢地,随着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新的生活的建立,这种不适应感逐渐消失。现在恋的旧不就是以前的新么。人往前看总是没错的。

想法 2

最近在使用苹果的原生工具代替一些常用工具,发现意外地好用:

而最杀手锏的是,这些应用在苹果全家桶的设备中同步和接力十分丝滑,只能感叹一下拥有硬件层+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层的可怕之处。而这仅仅是一些原生工具而已,尚不涉及苹果在内容层面的建设,如 Apple TV+、iTunes、Apple Music、Arcade 等等……

再联想到 Meta 等软件公司现在的处境,被苹果和谷歌一纸隐私政策相关的变动就扼住了生命大动脉,不由得想起《三体》里被随意抛出的那一张二向箔:毁灭你,与你何干。

但有趣的是,一个平台要想做大做强,还是需要依赖应用层有杀手锏作品。VR 平台甚至元宇宙能不能发展起来,归根结底不能靠系统和平台自己关着门玩儿,势必要依赖足够出圈甚至全民化的应用出现。强大如苹果固然可以自己开发官方应用,但真正的繁荣生态一定是应用层百花齐放的。

平台和应用的这种相爱相杀的关系,还是挺有意思的。

想法 3

自从开始在电脑端 Dayone 上写日记以后,日记篇幅明显变长。猜测是打开电脑相比手机更容易进入沉浸式写作的场景,且码字比手机舒服太多,让人不知不觉就写得更多了。

也因此,逐渐放弃了在手机上码字的尝试。曾经试图搞手机和电脑的同步编辑长文章,但发现手机天然更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地对内容进行修改;而电脑则更适合在比较长的专注时间里,归纳整理碎片知识和想法,并进行沉浸式写作。这两者固然能互相替代一点儿,但体验均不好。

工作流的打造,还真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自我适应的过程。

摘录 1

汉明帝:“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 —— 《后汉书》

这是史书中一道温情的光芒。

摘录 2

A brand-new code base is always happy. There’s no legacy code. You don’t need to clean up the whole thing. It’s almost like you have a brand-new house—you can decorate however you want, versus the old house, you have to clean, repaint the walls and all that. —— Notion CEO Ivan Zhao

这是 Notion 的 CEO,Ivan Zhao 在回忆自己决定抛弃旧项目,重启一个崭新的 Notion 时的心情。读完发现似乎所有的程序员都是这么想的。我在要开始一个新工程的时候也是激动不已,好像一张白纸在眼前铺开,摩拳擦掌想着如何把所有的花样都搞上去,把工程做得漂漂亮亮的。

名词

chill.png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