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9 - 要星辰大海,更要柴米油盐
Hi,这里是 2022 年 4 月第 2 篇 weekly 每篇 weekly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想法 1
听谐星聊天会 2021 跨年那一期,主播们畅想在 2021 年的 6 月份,疫情已经过去,大家都摘掉了口罩,生活回归到了正常的轨迹上。自己那时候在线下奔赴开放麦,在线下和朋友聚会,好像疫情已经是一个过去的梦。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听这一期播客的 2022 年 4 月,上海每天新增 2 万多无症状,因为封城,许多人在这座国内第一大都市吃不上菜,不少同事家里已经面临断粮的情况,人们只能靠民间互助报团取暖。我们的出行到处受阻,物流水平仿佛退回到了 20 年前……
黄金年代好像还没过去多久,接下来仿佛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噩梦。
想法 2
【2010至今 全球每月最火流行歌曲 过去十年每个月全球最具代表性流行歌曲-哔哩哔哩】
看到 B 站的一个混剪视频,感慨良多。看到 GaGa 逐渐爵士化,从前 Rihanna 还会出新歌,有那么多爆火但转瞬即逝的名字,最流行的风格从 Pop 到乡村到电子到说唱,听歌途径从 CD 到流媒体到短视频。
而曾经自诩为半个欧美音乐圈的粉丝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单曲循环过哪一首歌了。
想法 3
上海,断粮的人们开始自发地以物易物,来帮助自己填饱肚子,满足必须的生活需求。看到一张流传的图很有意思:
上海在物资上其实并不短缺,更何况有着全国各地的驰援。真正缺少的是将物资送到市民手上的最后一公里的运力。
现在还会有人不齿于科技巨头进军社区新零售行业吗。星辰大海固然重要,但吃饱肚子才真正属于马斯洛第一需求。在这方面,无可否认的是科技会改变它的运行模式,让这个路径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无论最初出于什么商业目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新零售抢了社区菜贩的生意,比如说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机怎么办,比如说担忧巨头以后会不会形成垄断,影响民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改善适老化(很多产品已经很重视这一块了)、政策监管等等,但决不是从根本上掐掉这个行业。
摘录 1
幻想是最大的不自由 —— 李松蔚
或者这句话可以这么说:如果只是为了达成(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的明天,这只会让你的今天活在痛苦中。
这句话是李松蔚老师的演讲中的一句话,他称之为「工具理性主义精神」。这里有几个关键词:
- 适当的目标和幻想是 OK 的,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今天都当成为了达到幻想中的明天的工具
- 成功学告诉你的往往是一个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
- 如果一件事你只是为了那个幻想而去做,那么你该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想做这个事情,还是只是沉浸在你的幻想中
虽然我对他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同意(例如使用的游泳,对水的信任这个比喻),但不妨碍我思考一下,有哪些事情是我单纯为了一个幻想而去做的,所幸想了一分钟还没有。
摘录 2
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块折断后愈合的股骨”」——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弱小者也能不被社会抛弃,代表着人除了体力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也能被看到和承认,从此产生了文明。
名词
- 麦格芬
一个电影中的术语,描述那些「对电影中的人物很重要,推动了剧情、人物的发展,但这件物品本身并不重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火焰杯,火焰杯对推动剧情有很大的作用,但火焰杯本身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