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变量

Vol.15 - Expression is Compression

Hi,这里是 2022 年 3 月第 2 篇 weekly 每篇 weekly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想法 1

记忆和空间一定程度上是强绑定的,故地重游总能唤起一些别样的记忆和随之而来的情感。

本周公司搬去了西土城,重新走在学知桥下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好像昨天我刚从这里经过,在天桥上拍下学知桥上的车水马龙,这中间七八年的时间被压缩到了一瞬间。表面上看似乎什么都没变,但对自己来说的确又什么都变了,于是造成了一种奇异的割裂感。

我一直在用的世界迷雾,则提供了一种不身临其境也能唤起记忆的引子。平时经常会打开看一看,看远方某个城市的某条街道上被我探索过,那么记忆就会立刻飞到彼时的时空中,一些细节会被放大,天气变了,车水马龙的声音也仿佛重新在身边响起来了。这件事情我乐此不疲。

想法 2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历史?这里的了解并不是教科书上教学的内容,而是真正地把历史当成真相去探究,就像罗宾要找的历史真相一样。

读史以明智。只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才能知道现在为什么是这样,将来要走向哪里(微博 @唐史主任司马迁)。

那么历史是英雄的历史,还是平民的历史?史书向来爱为王侯将相立传,而我也一直爱看这样的历史:从《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到《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影响深远的个人和瞬间。是呀,英雄伟人建功立业,或是悲情英雄宁死不屈,或是天才绝伦流芳百世,历史中闪耀的群星总是让人心潮澎湃,却似乎忽略了,闪耀的群星中间,其实是茫茫的空白,这些空白是几千年来最普通的人们的生活。看了人物的许倬云专访,感觉像被突然提醒看到了这片空白,想去看看这里的历史。

想法 3

读书、笔记、学习的方法也是在不断迭代的,在这个过程中流程被逐渐修改和打磨,让自己能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回过头去看半年前整理的笔记、学习方法,好几条已不再适用(见 Notion 系列(一):Notion All in One )。尤其是对于剪藏工具的重新思考:剪藏工具是否真的再帮我们提高效率?我现在的答案是 no。剪藏工具最大的问题是简单地把信息搬运了过来,而不是自己理解、思考后沉淀的知识。

保持现在的 routine 半年,希望能再发现一些新的流程和问题,如果稳定的话,到时就可以先总结和分享一下了。

摘录 1

毕竟,我们都是知识链的一个环节,这一长链,不能在我手上断线。 —— 许倬云

老先生的话,读来颇为感动,是一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摘录 2

You have to throw out good stuff to get the best stuff —— Stephen Sondheim

文章 Expression is Compression 中引用的剧作家 Stephen Sondheim 的一句话,用以说明创作和表达,必须先从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灵感,也必须删繁就简,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名词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

一种用以构建知识库的笔记方法,因由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创造而得名。因为尼克拉斯·卢曼的高产,因此他的笔记方法也逐渐被人们所推崇。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要点是双向链接,将知识构成一个自生长的网状的结构,每个节点都是一条原子化的知识。此外,还有一个索引表,用来作为某个主题的入口。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