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 - 保持不满意
Hi,这里是 2022 年 2 月第 4 篇 weekly 每篇 weekly 按 3-2-1 结构模型组织内容:3 个想法,2 个摘录,1 个名词
想法 1
看到一篇文章,讲如何绕开常规的 TestFlight(iOS 平台上的灰度分发机制)限制,能够直接发送邀请码给用户进行灰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看完以后觉得挺有意思的,这说明即使一个小的流程,也可以发掘出值得做和值得改进的点,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和对自己做的事情保持不满意,这样才能持续迭代和优化。
想法 2
我以前崇拜大 V,尤其是科技圈大 V,觉得他们总是能发出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以至于发展到会频繁转发他们的文章到社交平台,会有害怕错过他们的文章没有读到的焦虑感,会因为被大 V 回复而高兴好一阵子。
现在我却逐渐冷静下来,并有点以当时这种心态为耻。冷静下来以后,我发现他们其实也是正常人,也都有缺点和不足。有些喜欢拿刻薄当有趣,觉得自己嬉笑怒骂皆是文章;有些喜欢抱团,喜欢挂人。我以前之所以关注他们,其实只是恰好某(些)篇文章对我有启发,或拓展了我的视野,仅此而已。
带着羞耻分析一下我以前的心态,可能更多的是想借对大 V 的崇拜来炫耀我的了解又深刻了一些,来炫耀我的视野又拓宽了一些,或者来证明“我对某件事的观点和大 V 不谋而合,我好厉害”。说到底,一种可笑的虚荣心作祟罢了。
对大 V,阅读内容,拓展视野,吸收有用的观点即可。喜欢可以(确实也有很多大 V 既睿智又温和善良),但不轻易上升到个人崇拜。
对自己,不要借他人的成果来对自己贴标签,也不要抱着炫耀的心态去分享知识和观点。
想法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发现本周的 weekly 写不出来东西,就应该反思这周是不是新鲜的东西摄入太少了。直接原因无非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和看新的东西,或者体会生活中的细节。
但这也只是表象,其实从工作中能得到的总结也很多,如果感觉收获寥寥,也只能说明只是机械地完成了工作,思考的不够而已。
摘录 1
人类艺术的最高峰,从来不是靠纯粹的“美感”达成,而是靠它们身上所承载的批判性和质疑精神 —— 《NFT精神史:罐头、青蛙和平凡人的15分钟英雄梦想》
我们从人类艺术中感受到的美,是在时代的浪潮中体现出来人类本身具有的美好特性,是人性。
摘录 2
只有体谅得足够多,才能冒犯得足够好 —— 《人物·童漠男》
被童漠男的这句话打动,感觉更好地理解了「脱口秀是一门冒犯的艺术」这句话。
名词
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广告主标识符 IDFV:Identifier For Vendor,供应商标识符
- IDFA
IDFA 是 Apple 为每个设备分配的供广告追踪所使用的标识符,即 IDFA = device。IDFA 是为了替代原本可能暴露隐私的 UDID(unique device identifier)而推出的产物。IDFA 可以被重置。
用户从某个平台上的广告点击,广告网盟会将该用户的 IDFA 进行记录;等用户下载并启动了 app,同样会上报一次 IDFA,该广告主就可以借此来追踪各个平台的广告投放效果。
自从 iOS 14.5 以后,苹果要求所有 app 都必须在获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获取 IDFA,否则只能得到空字符串。这一改动不仅彻底改变了广告主和广告网盟的工作模式,也会对广告上下游(媒体、用户)产生影响。
- IDFV
IDFV 是应用+设备的唯一标识符,即 IDFV = device + app。在同一个设备上,同一个开发商的 app 的 IDFV 是相同的。虽然 IDFV 限制比较多,但在 IDFA 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来替代 ID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