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高卧且加餐
周末听了一期李诞的播客,与陈晓卿闲谈,从美食到色彩,俩人聊了挺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和体验。听的时候就突然冒出来一些想法,于是随便写下来。
大部分人应该都对陈晓卿有所耳闻,如果没有,那你一定听说过他导演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可能是我见识浅薄,《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拍美食的纪录片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拍得太好了,无论是拍一方水土的自然环境,还是拍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都让人感觉到,陈导一定是带着对食物最真诚的爱意在做纪录片。
这一期播客也一样,陈晓卿和李诞聊起推荐的美食,独特的体验,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热爱。
聊起软嫩的羊肉刺身,第一次听到“甜美”二字出现在羊肉的形容里。
聊起烤鸭,木质气息渗入鸭肉中,带出一丝香甜,夹杂些许微妙的过火烘焙的滋味。
聊起鱼香肉丝,浓郁的葱香味前鼻腔比口腔能更早体验到。
聊起在牧民家吃过的羊肉,肥肉部分用刀划开,会像花一样绽放。
当然李诞也很喜欢体验美食,所以才能和陈晓卿对谈下去。说到云南的生猪皮,空口吃能吃出甜味。说到浙江的霉千张,熏眼睛的臭味差点给他送走。这些独特的美食体验也让人觉得十分新奇。
对美食的体验是一个特别局部的、私人的体验。虽然不至于达到“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程度,但足以引发一场场席卷全国的甜咸之争。因此我会觉得,将美食描述得动人很不容易——假如你有生花妙笔,能够描述出自己体验的百分之一,而读者恰好心有灵犀,能从文字里得到同样程度的通感,那可能又只剩百分之一——经过这样长的信息传递,还能让大部分人都能垂涎欲滴,恐怕真需要投入一亿分的热爱。
汪曾祺的咸鸭蛋恐怕是最快想起来的食物。那种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的一声冒出的红油,光想着这个画面就能干掉两碗白粥。
《红楼梦》里招待刘姥姥的用十来只鸡煨的茄鲞,贾宝玉病中要吃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都曾让我向往不已。现在当然有 up 主复刻了《红楼梦》中的食物,但白纸黑字上的语句反而更加有滋有味——想象总能勾兑出最完美的味道。
前几年看过张春写的 《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也是一个有趣美食分享集锦:
「玻璃瓶装的可乐冻到正好出现柔柔软软冰粒的时刻。上上下下都悬浮着那种冰粒,不管是大口还是小口都可以吃到它」
「薯条,刚出锅,热热的,外表脆脆,还有一点明显的细盐在外面,里面是软的」
「咸味洋葱圈饼干上面粘着的大颗盐粒咬下来嚼,嘴里咸咸的,再一点点啃饼干」
「鸭脖子用手撕着一条条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
……
米其林大餐当然也是好吃的,但平凡普通的美味才更让人魂牵梦萦——大概也是因为我没有吃过米其林大餐的原因吧。但美食体验的私人性好处也就在这里,不需要潜心研究,博采众长,也能扮演评论家发表一番自己的评测。
望京好吃且易得的餐馆不少,会让我觉得居住在这里的体验加分不少。
有一家隐藏在老小区里叫「山左右」的面馆,每个月都会推出应季新品。四月的香椿油泼面,用的是最嫩的应季香椿芽,撒上辣椒面,淋上滚烫的热油,激发出滋滋的响声,是春天第一道鲜味的具象化。
旁边的「三两二钱」牛肉粉,肉和粉都是上佳。肉是新鲜的吊龙,能吃出奶味;粉的口感顺滑劲道。汤底有其他家不太常见的糟粕醋口味,汤底酸辣浓郁,加了蛤蜊和虾,风味十足,显得牛肉更加鲜甜。呼哧呼哧地连汤都喝完,微微出汗,在夏日傍晚的夕阳里,走到附近的宜家买两只甜筒,这一天会结束得很完美。
如果再走远一点,绿地中心有一家意大利面是排队王。柠檬雷迪奇奥虾意面是最常点的,芝士碎的量刚好到不会发腻的程度,加上柠檬番茄以及罗勒碎,形成了复杂的香气。吃一根裹满了酱汁的宽面,再咬一口略微煎过的脆皮大虾,觉得所有味蕾都被重新激活了一次。
如果不想走,楼下新开的超市里,现切开一半麒麟西瓜,提回家就对一晚上都有了期待。冷藏过的西瓜最中间挖一勺,又脆又沙,又凉又甜。谁说这不是最顶级的快乐呢。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个人还能感受到食物的吸引,那他至少当下对生活还是热爱着的。另外,如果一个人喜欢研究食物,喜欢追求美食体验,那他可能是个胖人,但一定不是个坏人——毕竟他剩余的精力都会用到食物上,而不是用到其他人身上。这样说来,每周末的加餐仿佛就又多了几分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