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时代》是傅高义的著作,对邓小平的生平做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其中,对邓小平少时求学、以及解放前的经历笔墨较少,而对在文革动乱期间、以及掌权后的经历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和各位风云人物。刘少奇、叶剑英、陈云,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一个个或熟悉、或在普通渠道没有机会熟悉的名字,粉墨登场或是黯然退出,星辰一般点缀了那段激荡的历史。
邓小平的一生太过传奇,有很多经历对当下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不计较一时得失
纵观邓小平的一生,有无数次的大起大落,尤其是跟随毛泽东身边,经历了多次政治上的起伏。然而,邓小平从来不以一时的起落而有心态上的变化:低谷时从不自怨自艾、丧失信心,而是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守得云开见月明;得意时却也从不会忘形,而是审时度势,判断自己所处的形势,而后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
一是在三十年代,邓小平在党内受到的严重职责,被撤销了会昌县委书记,并被称为「毛派头子」。然而,祸福相依,这场政治风波反而让毛泽东相信了邓小平的忠心耿耿,从而在后面的政治运动中给予邓小平相当程度的保护,使其免于受到真正伤筋动骨的打击。
二是在七十年代,邓小平被下放江西。从权力的中心一下来到偏远的地方,变成了闲云野鹤,邓小平也「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情绪消沉,没有放弃哪怕是最后的一线希望」。反而是远离政治风波的中心保护了他,让他能够度过最凶险的时间。此外,邓小平更是利用在脱离漩涡的平台期,获得了全局的视角,对中国现状进行了更全面的思考。作者在这里将其与邱吉尔等人的相似经历作为对比:「就像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和林肯(Abraham Lincoln)这些经历过大权旁落和东山再起的国家领袖一样,邓小平发现,这一段退出日常政治的在野岁月使他能够对国家的重大和长远目标形成清晰的认识。」
不因一时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态,邓小平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纵观全书,能够拥有这样的心态,除了经过了各种风波锤炼之外,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只有这种崇高的信念作为灯塔,才能引导着他穿越过程中的种种波峰和波谷。
危险的制衡之术
通篇看下来,邓小平之所以从各种政治风波中坚持到最后,除了沉稳的心态,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手段也是极其关键的。而这些技巧中,感受最深刻的我称之为「危险的制衡之术」。
在毛泽东手下工作的时候,邓小平努力维持着谨慎而巧妙的平衡:既对毛泽东的政策保证一定的顺从,不让毛泽东对他产生过多的疑心(这通常是致命的);又不让自己在一些明显错误的方向涉足太深。伴君如伴虎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无疑是做的最好的之一。
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和陈云所代表的保守派之间关于经济建设节奏的攻守易势也是一样。邓小平和陈云作为老一辈的政治家,都深谙制衡之术,尽量保持双方至少表面的稳定,避免了这种分歧暴露太过于充分。
而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关于民主和自由的判断和把握:用作者的话来说,「邓小平对民主的看法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如果龙真的出现,他就害怕了」。天平的一端是放开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议论和批评,另一端是害怕过分的民主自由影响到党的领导之根本。邓小平努力地把控着这个精巧微妙的天平的平衡,时而鼓励民主自由,时而收紧这一根弦。胡耀邦和赵紫阳,邓力群和李鹏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邓小平的这两个侧面。
这种平衡之术像是走钢丝,一路充满了凶险。而邓小平凭借着自己强大的个人威望和高超的政治素养,一走就是几十年。
思想和人的问题
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他推进和实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也充满着智慧和技巧。这也是启发我最多的一点。
作为总设计师,邓小平「善于区分大事小事,将精力集中在能给中国带来最大变化的事情上」,这是他能够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的关键。具体来说,他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一、通过宣传统一思想。邓小平自己以身作则,开启了欧洲、日本等地的访问,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资源让国内群众了解到,国外人民并不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发展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他还鼓励干部群体组团去国外学习先进经验,才能亲身体会到国内外生产效率的真实差距。这种落后和先进的对比,最直观地产生了从上到下改革的动力,让邓小平获得了绝大部分力量的支持。
二、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战略。而邓小平的顶层设计,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早来源于他在二十年代在苏联的学习经历,来自于 1949-1952 年在西南局当政时的政策实践,也来自于下放江西时深入的思考。优秀的经验从来都是从实践中来,而不是凭空臆造的。
三、建设和培养干部团队。邓小平上任之初,最紧迫的事情就是组建一支能够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的干部团队,去支持和贯彻自己的政策方针。「建设派」的干部团队里,无论是早期的余秋里、万里,还是胡耀邦、赵紫阳,都为改革开放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靠的是邓小平的慧眼识人和强大的领导魅力。
有趣的是,之前看过 InfoQ 的一场直播,是彩食鲜副总裁兼 CTO、前苏宁科技集团副总裁乔新亮关于如何做数字化转型的分享。其中一个问题是:偏传统的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最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是这么回答的:
最迫切的问题,统一思想。 最好解决的问题,技术问题。 最难解决的问题,新建一个组织,实现业务 IT 的一体化。
这三点和上述的邓小平的思考和行动有着惊人的相似,我觉得乔总一定是研究过邓小平的智慧的(他在直播中的确也提到了邓公的改革):最重要的始终都是思想和人的问题。
本书是我读过的传记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比较客观而冷静地记述了邓小平的一生,并且有重点、有细节。因为担心国内版本的删减问题,我特意去找了未删减版的资源,但后面看,国内的删减版也并不会对本书的价值产生过大的损失。